9月19日,2025陕西黄河文化旅游月在秦晋大峡谷黄河西岸《黄河船夫曲》诞生地榆林佳县开幕,《中国黄河旅游年鉴》常务副总编辑占方在开幕式上发布《2025中国黄河旅游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聚焦2024年黄河流域旅游发展全貌,从社会经济基础到旅游经济态势,从干流城市实践到县域发展探索,从新媒体传播影响到未来机遇挑战,全方位勾勒出黄河旅游发展的生动图景,为推动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提供坚实的决策参考与行动指引。
《报告》指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文明,更串联起流域九省(区)的生态脉络、文化基因与经济活力。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已成为流域各地的共同目标,黄河旅游也从区域经济增长点,升级为展现流域魅力、促进区域协同、推动文旅融合的核心载体。2024年,是黄河旅游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流域九省(区)以生态为基、以文化为魂,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报告》分为7个部分,首先聚焦黄河流域九省(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从宏观经济基底看,黄河流域发展根基持续夯实。九省(区)总面积达357.09万平方千米,2024年末常住人口41800.47万人,比2023年末减少107.97万人;九省(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657.31亿元,山东、四川、河南居前列,同比上年平均增速4.87%,其中甘肃、内蒙古以5.8%的增速领跑。第三产业平均占比51.32%,四川、甘肃、河南、山东占比超53%,产业结构的优化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充足动力;黄河干流城市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163.85亿元,约占九省(区)总收入的38.96%。这组数据背后,是流域各地经济实力的稳步提升,更是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后盾。
在黄河流域九省(区)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中,《报告》指出,从旅游经济核心指标看,2024年黄河流域旅游呈现“规模与质量双升”的态势。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2.3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424.90亿元,游客人均消费1107.36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接待游客13.03人次。
四川、河南、山东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稳居接待量与收入前三,三省接待量占流域总量的59.4%;山西则以“黑马”之姿崛起,接待人数增幅26.34%、收入增幅44.43%,双双位列九省(区)第一,成为流域旅游增长的新引擎。在同比上年接待量与总收入增幅方面,青海、内蒙古、四川、甘肃也有不错的表现。
同时,《报告》也指出,在游客人均消费上,四川以1572.8元/人次领跑,而甘肃仅为765.4元/人次,不足四川的50%;在常驻人口核算出的人均接待量上,陕西以20.67人次领先,山东却因常住人口基数大,仅9.03人次,这些差异,既是发展不平衡的体现,也是未来优化布局的方向。
《报告》认真分析了黄河旅游发展的“中坚力量”——黄河干流城市。2024年,干流城市接待游客1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615.90亿元,分别占流域总量的37.65%和27.5%,郑州、洛阳、济南构成“第一梯队”,郑州更以16962.4万人次接待量、2039.8亿元收入实现“双榜首”。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城市走出了“特色发展路径”:泰安、济宁依托泰山、儒家文化,用丰富的消费场景实现“收入反超接待量”;呼和浩特凭借草原高端度假产品,未进接待量前十却跻身收入第六,按照城市常驻人口核算,人均旅游收入达23654.17元,印证了“高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力;接待人数前10名中,有9个城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兰州作为唯一的上游城市代表,尽显其黄河穿城而过的“黄河之滨也很美”吸客魅力。
《报告》分别对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同比增速进行了前10位排名和分析,指出黄河干流城市旅游经济已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只有立足资源禀赋,破解区域短板,强化协同联动,才能让“黄河旅游”成为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品牌。
在县域层面,《报告》指出,黄河干流县域是“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重要支撑,总体呈现出“中下游优于上游、市辖区优于普通县域、依托5A景区县域更具优势”的特点。2024年,兰州城关区以5200万人次接待量领跑市辖区,河南中牟县以3603万人次领跑县(市、旗);四川松潘县虽接待量未进前十,却凭借九寨沟等周边资源实现93.79亿元收入,成为“效益型发展”的典范。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县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将“资源禀赋”转化为“消费价值”,能否通过跨区域协同打破“单打独斗”的局限。
在数字化传播时代,黄河旅游的“声量”也在不断扩大。《报告》对黄河旅游传播指数与新媒体影响力进行了评估分析。依据百度搜索指数(PC+移动)用户关注度日均数值分析,呼和浩特、洛阳、郑州是网民最关注的干流城市;在社交媒体上,济南文旅官方账号表现突出,微博互动量625.4万次、抖音互动量2112.3万次,均居流域首位;38家5A级景区中,泰山、华山、龙门石窟凭借“世界遗产”“五岳”等标签,搜索与资讯指数双高,成为流域旅游的“流量担当”。这些数据说明,数字化已成为黄河旅游“破圈”的关键,唯有善用新媒体,才能让黄河文化旅游被更多人看见、感知、向往和热爱。
《报告》首次对陕西黄河干流城市旅游发展情况进行概述性分析,指出陕西地处黄河中游的地理中心,黄河流经陕西719千米,先后流经榆林、延安、渭南3市13县(市)。2024年沿黄3市地区生产总值:12089.8亿元,约占全省国民经济总收入35538.77亿元的34%,榆林遥遥领先,总量超出另两市之和的60 %。排序为榆林、延安、渭南。2024年沿黄3市接待游客总量为18050.7万人次,约占全省接待总量的22.1%,排序为渭南、延安、榆林;2024年沿黄3市游客总花费1282.8亿元,约占全省旅游总花费的16.7%,排序为渭南、延安、榆林;2024年沿黄3市游客人均旅游花费721元/人次,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人均减少217.6元,由高至低依次排名为延安、榆林、渭南。沿黄3市拥有A级景区总数196家,其中5A级5家,4A级48家,A级景区总数榆林以73家位列第一,延安、渭南分别以62家、61家位列二、三名;5A级景区数量延安以4家为最;4A级数量渭南、榆林同为20家。沿黄3市拥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榆林率先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2项,约占全省91项的46.2%,按数量依次为渭南、延安、榆林。
通过对黄河流域总体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指出黄河旅游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集中于区域协同机制有待完善,部分路段交通衔接不畅;基础设施与产品供给不足,观光产品同质化、季节性闲置问题突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仍是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但同时更应看到,国家战略赋能、文化资源转化、科技与生态融合、交通网络完善等,正为黄河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基于此,《报告》提出四点核心建议:一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建立跨省协调机制,统筹规划“黄河文明探源之旅”等国际线路;二是构建生态友好型文旅体系,坚持绿色发展,推广太阳能供电、雨水收集等绿色技术,开发“黄河骑行”“徒步乡村”等低碳产品;三是深化文化体验与科技赋能,用数字孪生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开发冬季冰雪、春季农耕等四季产品,激活四季消费潜能,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四是打造国际节会品牌,打造“中国黄河旅游节”国家品牌体系,优化九省(区)协同的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举办机制,让“黄河之声”传向世界。
《报告》最后指出,2025年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黄河旅游正站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历史交汇点。未来,我们需以“生态优先、文化为魂、科技赋能、区域协同”为路径,推动黄河旅游从“规模增长”迈向“品质跃升”,让母亲河不仅成为生态屏障,更成为承载文明记忆、带动流域发展、造福沿线人民、吸引国际游客的“黄金旅游带”。
据介绍,每年持续发布的《中国黄河旅游发展报告》,由《中国黄河旅游年鉴》编辑部与陕西西北旅游文化研究院联合编制完成,《2025中国黄河旅游发展报告》历时数月完成,为第7年连续编制发布。《报告》全文刊载于当年正式出版的《中国黄河旅游年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