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旅游协会官方网站!
今天是
陕西省旅游协会[官网] 陕西省旅游协会微信公众号

用微信扫一扫

陕西省旅游协会公众号
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
风趣的大通藏族婚俗礼仪
2019-06-26 未知 返回列表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看,是在厉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传承性的民族文化现象。它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排他性,是较为敏感和较难改变的习惯,只有在各民族长久密切交往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地互相吸收,融合改进。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历史、经济生活和地域等因素,青海藏族的风俗习惯在某些方面有别于其他藏族地区,但在总体上还是大同小异,分居在大通县朔北、东峡、向化、桦林、鸯沟一带藏族的风俗也是如此,它反映出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阿扣尼日娃”的选择与其权限

  “阿扣尼日娃”相当于汉族的“大东”、总管。在整个藏族婚事中自始至终,全靠他的全权指挥。能负此重任的一般是整个村上德高望重、而且具备滑稽幽默、口材流利、见机生情、逗人常乐,料理事务安排有方、懂得人情、熟习整个婚事节章、指挥得当、面面具到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

  尤其是男方家为选择合适妥当的“阿扣尼日娃”一事常常出现烦愁或争论不息之事。有的从订婚之日起,就请选择好的“阿扣尼日娃”参与喜事活动,大多数都是在婚礼前几个月就邀请中意的“阿扣尼日娃”,直至整个婚礼筹办完毕。

  婚事期间,他根据主人家的经济、生活及其它各方面的条件,作全面细致的计划安排,同时在婚事中所有参与人员,都得无条件地服从他的指挥。所以,“阿扣尼日娃”在藏族婚事中是不可缺少的首要人物,同时也是一句集心才口才为一起的民间组办婚事艺人。

  二、提亲中“麦子”与“豆儿”的作用

  “成了麦了、不成了豆儿”,是人们在闲谈中常说的一名俗语。这句俗话用于藏族婚事中却代表婚姻成败的标志。

  媒人(藏语一般称其为“玩日玛”)初次到女方家提亲时,除了拿茶,哈达等东西外,两瓶青棵酒是必不可少的,称为“开口瓶”。瓶口各塞一红枣,瓶颈各拴一撮洁白的羊毛,相连在一起,中间绾一结实的疙瘩,意味着纯洁的姻缘白头到老。媒人将所拿的礼物放在大房中间的大红柜上时,女方家便知道其来意了。于是,主人家把媒人恭敬地让到炕上,并邀请来一位“尖过”,(有威望精通礼节的老人),便招呼“加麻”,(即请来的厨师)端上滚烫的“俄加”(即奶茶)和“叶果日”(即油炸饼)招待。而后,媒人向主人借出酒具,取“开口瓶”,先向天、地、神各祭三杯。再将酒盘高高举起,向女方家邀来的“尖过阿麦”敬上三杯酒,然后将男方家(女婿娃家)的“一切情况作以详细介绍,但双方却不提婚事成与不成的话题,最后,女方家炒菜下“长饭”(即手工排成配有菜肴的长面条俗称长躁面),饭后打发走媒人。

  此后,女方家经多方打听了解,经商议后作出决定,婚事成,在媒人送来的原“开口瓶”中装满麦子,若不成在瓶内装满豆儿后送至媒人家。于是,媒人就知道他去提亲的结果了。

  三、要羊禄

  藏族的传统观念认为:“找情人要找少年,一辈子能够长相伴”,而且能较早地和异性交往,是一个聪明、灵巧和有才干的表现。因此藏族青年婚前很早就开始异性交往,而且这种交往有充分的自由。所以,在藏族婚事中,凡不满十八岁的姑娘要出嫁时,娘家有“要羊禄”,婆家有“送羊禄”的统一而严格的规矩。

  “俄毛”(即姑娘)被许婆家后,在年龄还达不到十八岁,但婆家因某种特殊情况非娶不可者,由“阿扣尼日娃”选择吉日,打发媒人及“木华”(即女婿)拿上茶和酒前去女方家进行商议,女方家答应后向媒人提出“要羊禄”,媒人当场答应“送羊禄”。

  娶亲这天,男方家将一只从羊群里挑选的年幼(不得超过两岁)健壮而体重的活母羊,头颈部拴上大红布条,放入娶新娘的轿车内,送至女方家。

  第二天新娘走后,家中主事人在此羊的两耳朵尖部各穿一孔,将早就准备好的红缨或红丝线做成的穗子拴在两耳孔作为记号,而后放入自家的羊群中。此羊不能换、卖,更不能宰杀,只是让它生育传代。它享有与其他羊不同的优质饲料或饲养的待遇,直到老死为止。

  四、出嫁

  婚礼一般选在藏历年或春节期间举行。佳期临近,待嫁的“俄毛”开始每天用掺有牛奶的水洗脸,同时开始减食,直到结婚前两三天以几个大枣充饥,几乎达到绝食的地步。他(她)们认为这是为了使“俄毛”在结婚之日不去厕所,以示庄重。因为婚礼上的新娘不仅盛装打扮不便走动,而且在习惯上也是不许随意走动的。藏族有句谚语“女人出嫁虽为喜事要哭,男人出征虽为愁事要笑”。“俄毛”出嫁这天早上,女眷们一边为她梳妆,一边朗诵着吉祥的祝词:

  香烟缭绕升天,婚姻女神下凡。

  待嫁的姑娘哟,请听圣言。

  太阳和月亮在天空结伴,雌鹿和雄鹿在深山里结伴。欢天喜地的出嫁吧,

  这是婚姻女神的指点。

  当盛装的“俄毛”在辫套上系起一条洁白的哈达时,就被拥上白骏马拉着的迎亲轿车,这时的她用长长的袖子捂着脸哭起来,她在哭声中一直到婆家。

  五、抓嘟呼

  “抓嘟呼”不仅是新娘被娶来的当天清晨迎接女方家“席客”的第一个隆重礼节,而且明显地现示了藏族青年善骑的特色。嫁、娶双方以此形式来发挥骑技的本领相争夺羊以取输赢,其场面热闹而欢快。

  男方家婚礼这天,天刚蒙蒙亮,新娘与新郎的婚礼举行完毕后,由“阿扣尼日娃”决定,将早已精选的两名已婚“木夕华”(即新郎的两名已婚的哥哥或叔伯堂兄)带领迎女方家“席客”的骑队,在村外选择一宽敞地,由“阿扣尼日娃”主持,摆起供有香蜡明灯、酒具的八仙桌迎接“席客”。

  当多则十几人,少则八人的“席客”摧马扬尘来到桌前时(藏族席客均为男性),双方下马,相互敬献哈达,问安道喜后,“阿扣尼日娃”给女方家“尖过”与各“席客”们用小银碗敬升“典木者生巴酒”(即三杯喜庆酒)。

  在敬升完最后一名“席客”的一刹时,男方家两位“木华”以极快的速度飞身上马往回跑,早有准备的对方“席客”们也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内上马追赶。在超二“木华”数倍的“席客”们的围堵下,他俩轻易难逃,于是翻梁越岭、跳沟过河,尽全力不让对方抓住。

  顿时,山坡上、沟洼里、大路间尘土弥漫,全村看热闹的姑娘们、小伙子们,连同“席客”们的吼声、喊捉声、口哨声不断响起,此情景不仅给整个婚礼增添了热闹气氛,而且也给远来近到、不同民族的亲朋好友们留下了惊险而喜悦的一幕场面。

  最终因寡不敌众,二“木华”被众“席客”们抓住,抹下狐皮帽,脱掉皮袄,作为暂时的抵押物,要他俩当众答应用几坛或几斗青棵熬成的酒供婚礼间所有宾客们喝。否则,所抵押的衣帽不予归还,叫他俩受冻,“席客”们也不到男方家入席。

  最后,二“木华”只得答应条件,并当众认服后,对方才还衣帽,双方上马回男方家畅饮“嘟呼酒”。

  六、拦门盅

  在众“席客”追捉二“木华”之时,“阿扣尼日娃”却悄悄逃离现场回男方家巧妙地安排各“夏无居娃”(即汉族俗称为“跑全”)们拦门盅的事宜。

  俗语说“种子怕烂地怕哄,作亲就怕拦门盅”。当“席客”们来至男方家门口时,事先在大门口摆一张八仙桌,上铺一条崭新的红单子,然后供放四碟馍馍,“夏无居娃”们将早就在茶壶里炖得滚烫的酒提至门口的同时,在接桌两旁与前后层层包围,堵了个水泄不通,先是对客人们以笑容问安,而后便举杯以“典者生巴”、“四红四喜”、“六连逢喜”,对年长者则以“八福长寿”、“全家福禄寿”劝饮。

  对来客少饮或不饮者,“夏无居娃”们以“你没喜欢”为由,便以小碗代杯,强拉死缠地让席客非饮不可,善饮者先让进门。即是滴酒不尝者,在此场面上难以拒饮,在百般求绕的情况下,最终还是以七份酒幸而过关。使不善饮酒的客人还没入正席,却在拦门盅这道关口中已酩酊大醉。其中,体现了藏族的热情好客和豪放的特有性格。

  七、谢媒

  男方家婚礼当天,众客席毕后,院内摆一条板凳,铺上一条红毡或红单,将媒人邀来坐在上面,此时,所有来客与旁观的庄员已挤满院落,专听“阿扣尼日娃”的谢媒词。风趣的“阿扣尼日娃”对媒人以高度夸张抬举,超于现实的奉捧开始,以微薄礼物的答谢而告结。“谢媒”词道:

  “呀—-三九天打磨的杠子,今儿你是冰棍(秉公),

  春掉燕麦的皮皮,你又是麦仁(媒人),

  早给大人升了个杯,也没升起。

  常言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天上有云下的是和风细雨,

  地下有媒配的是儿女长亲。

  相当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配成亲,

  乃是藏汉民族的结晶和上天所定。

  刘皇爷东吴招亲,多亏了乔老先生。

  这如今:XX家“俄毛”(即姑娘)到XX家顶门立户,

  喜结了百世的良缘。

  俗话说:不成亲是两家子,成了亲是一家子;

  今儿两家成了一家了,金砖上配了银瓦了。

  “斗厚日和尤日”(即老爷山和牦牛山)本来连着的,

  中间的牙豁是你踏开的,

  你为这门亲事把心血费干了,

  金(净)脚跑成银(鹰)爪了,

  东山上修佛庙,西山上垒神塔,

  今儿庙也修起了,塔儿也见顶了,

  本应当:今儿给你左肩上搭红,右肩上披绿,

  全副鞍马、靴帽整齐、八抬的高轿;

  吹打弹拉地送到你的贵府上才是,

  可东家的礼薄,加上我尼日娃的嘴薄,

  两薄凑一巧,说是抬的礼,眼见的功德,

  同时,“木华”(即新女婿)将放有一包茶和两元“跑路的盘子高高举向媒人面前,“阿扣尼日娃叹说:“早你别嫌少了拿上去“俄加”(即奶茶)个滚。然后,对手下“夏无居娃”们使个鬼脸后说:“呀——早给秉公大人也恭个喜”。话音没落,早有准备的小伙子们用锅底灰和青油拌成的混合物把媒人的脸抹得油黑油黑,媒人也从自己脸上用手抹下后反抹对方,如此互相追抹,其场面热闹而欢快,最后由“阿扣尼日娃宣告停止,方才罢休。

  八、谢“阿央”

  谢“阿央”(即新娘舅父)是较为隆重而关键的一项程序,此程序中给外家人奉抬上厚礼而达到满意。尤其是男方家境因贫寒而当时奉抬不出应抬的礼品时,更需要发挥“阿扣尼日娃”善说的本领,使外家人即没接受到应接的礼品,又无法提出或表现出不满的理由和情绪,在远来近到的客人面前,同时赢得庄员听众的赞称。

  在“阿央”家席间,由“阿扣尼日娃”论辈升酒后道:

  常言说:水说出头之根,人说根底的情。

  树高千万丈,叶落本归根。

  说树根枝深,说恩情意重。

  外甥好比雄伟的牦牛一头,

  外家像一对高贵的角。

  俗话说:丈人女婿、阿舅外甥是再亲不过,

  像糌把里拌了香甜的酥油。

  今儿这吉祥如意的婚礼中,

  外家们摇鞍动马、远路风尘,

  贺礼彩幛,人前头很是长了精神。

  今儿众外家来到寒庭,

  理该给上亲们以厚礼招应。

  就因为:独庄孤院、家境贫寒,礼仪不周,

  “得日玛”(即碟子)不便,

  “尕日”(即酒杯)不全,

  东家的“尕若,(即碗盏)杂乱,

  “突日玛”(即筷子)也长的长来短的短。

  再加上“加麻“,(即厨师)的手软,

  凑上我这“尼日娃”的嘴薄又不干散,

  给“阿央”们端上的只是“措嘛”,(即:饭菜)热一碗的冷一碗。

  规程礼行上不到,还望阿央们气虽在心上,众客人面前笑要常挂在脸上,人前头别说个坏,多多儿赞谈。

  之后,给众“阿央”们端上应抬的礼品,又升酒为止。

  九、谢“加麻”

  “加麻”是在伙房内烧火挑水、洗菜抹碗的所有人员都可称“加麻”,但在这里专指做席的“厨师”。

  谢“加麻”形式大致与谢媒相似,院内摆一条长木板凳,铺上红毡或红单子,“阿扣尼日娃”亲自将“加麻”从伙房邀至板凳上后,先升酒后便道:

  呀——,早给尊贵的“阿卡加麻”升了个酒,也没升起。

  主人家把垒成山的肉和十八石菜籽的青油

  放心地交给你“阿卡加麻”的手里,

  可你和手下的“阿姐加麻”(即:给厨师打帮的女人)们

  钻进伙房里,像郭莽寺大喇嘛的偷嘴猫一样,

  大吃二喝、全没怕涨烂你们那锣锅一样的肚皮。

  我说的话要是有一点虚,

  就摸摸你那“油津津”的嘴和山羊胡子。

  呀—,你脸放陡者好像骂人哩,

  袖口挽起来好像是打哩,

  可今儿这吉庆的日了里,你我都害不得气。

  再给你升上几杯,还要喜欢地压个潮气。

  敬升酒后,叫“木华”端来放有钱、茶和一条毛巾的盘子,又尊敬地谢道:

  “阿卡加麻好厨师,四乡八堡里挑下的。

  常言说:牡丹再好,全靠绿叶儿扶持。

  百样的调料再好,全靠加麻的手艺来配备。

  切刀一拿噹噹响,案板上摆起了战场

  你把厚的削成薄的,长的铡成了短的。

  粗的切成细的,生的造成了熟的。

  配下的鸳鸯菜,做下的龙凤席。

  美味散出了十里,香死了过路的齉鼻。’

  早今儿气熏了嗓子,火燎了胡子。

  油抹了衫子,烟罩了腔子。

  理应当给“阿卡加麻”以厚礼酬谢才是,

  可东家和我尼日娃的礼仪不周,规程礼行上不到。

  就这点尕薄礼你收上,千万别嫌少个。

  这条毛巾唡擦个鼻子。”

  同时将盘中的毛巾像哈达一样,双手敬献给加麻,再次升酒后结束此程序。

  十、转箪索

  上述几项程序进行完毕后,时至黄昏,由于藏族席客均为男性,晚上特有留宿的规矩。“转箪索”程序就在婚礼当天晚上进行。此程序不是婚事男方家或其亲属家,却在“阿扣尼日娃”和各“夏无居娃”家承担进行。

  “转箪索”有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事先由“阿扣尼日娃”根据各“夏无居娃”家房屋、炕道的宽窄情况统一安排,若各“夏无居娃”家都较宽敞时,便将客人集中轮流,逐家都请。若是各“夏无居娃”家集中不便者,按炕道情况,人额不定,请一人也行,三、五个人也可,将客人分散请走。

  先从“阿扣尼日娃”家起,客人被请到自己家里,由“全盘下酒”开始,然后炒菜,再以猜拳敬酒为主,早就喝得差不多了的客人们有的在唱酒曲,有的下坑跳舞,顾不得穿鞋而光着脚板跳起“赞巴拉夜”、“新阿锣拉毛”,还有的坐在坑上用筷子敲击着碟、碗的,一边饮酒,一边跳舞。热情好客的“夏无居娃”们认为,客人醉倒的越多,越说明对婚礼主人家尽到了诚意,同时也感到自己的拳好而自豪。等候已久的“夏无居娃"将客人你拉我扯,争先请到自己家中,哪怕不吃一口饭菜,但每家的酒要非喝不可。如此诸家轮流,直至第二天早,由“阿扣尼日娃”宣布“转箪索”就此结束。将客人又请到主人家进行最后一项程序。

  十一、谢“却木仓“

  谢“却木仓”(即娘家人),它与汉族的谢娘恩相似,汉族有称“谢白奶”,也有称“抬奶母”的。是男方家最后一项而且更为隆重的程序。

  此程序不仅给“俄尼个却木仓”(即:新娘的娘家人)用衣物、肉方、茶等礼品来作为酬谢,而且全要“阿扣尼日娃”灵活多谋的头脑与口才,若给他们应抬奉的礼物当众抬不出时,会使整个场面尴尬无味而毫无欢乐气氛,甚至会出现双方发生争吵的局面。从而两方亲戚以此留下不和的根苗或矛盾。所以“阿扣尼日娃”对此项程序较为重视。

  早上,将女方家席客从各“夏无居娃”家请到“木华”家炕上,有“木华”将放有衣物、肉方、茶、哈达的大木盘高高掌起,端直而恭敬地站在下首,然后由“阿扣尼日娃”敬酒道谢:

  呀一,今儿给“俄尼个却木仓”酒杯也没升起,

  常言说:养下男儿是园中的瓜,养下女儿是墙外的花。

  皇王家有“曲沙”(即水土)之情,

  “尼玛达娃”(即太阳月亮)给万物的恩是说不尽。

  “漏苟”(即羊羔)有跪母之恩。

  X家和X家喜结了百世良缘,

  父母之恩惠也就说不尽。

  想当初:十月怀胎开肠剖肚出生难,

  腾湿挪干,掰嘴喂食苦拉连。

  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掌胸前。

  前后左右都湿了,阿妈的净肚俩捂着干。

  到如今:一斤拉成千斤重,终身难报父母之恩。

  理应当:给父母早叠被褥晚扫床,

  端汤泼水是儿女敬孝的礼。

  古人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嫁娶之事乃人之大伦。

  论起理,给养母以犏乳牛一头作报答,

  给亲父应配上最好的全副鞍马。‘

  只因为木华家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几包茶别嫌少了高兴地收下,

  “俄尼个却木仓”滚个“俄加”。

  这洁白的哈达作为白龙马,

  是给“吾尼阿爸(即新娘父亲)的报答”。

  答谢完毕,便端上热气扑鼻的手抓肉。期间,又由“阿扣尼日娃”指挥,全体“夏无居娃"们满上一疙瘩给客人诸个敬酒,直至所有客人都有七份醉意,甚至大部分被全醉,最后下臊子面送客。

  在大门口,“夏无居娃”们以小银碗替杯,给每个客人以“上马三杯酒”为由,他们层层拦堵在门口,要客人非喝不可,否则,就不予出门。在实为无奈的情况下客人们只得饮酒出门。此时,有的客人已东倒西歪,热情的“夏无居娃”们将他们扶上马,互相打招呼告辞。

  整个婚礼自始至终历经一天半,全部程序基本结束。

                                                                                                                         新闻来源:大通县旅游局


二维码
电话:029-89640708 导游分会电话:029-85233523 传真:+86-029-89640708 邮箱:3532360073@qq.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长安北路18号陕西体育宾馆
Copyright © 2002-2019 陕西省旅游协会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备案号:陕ICP备16012852号-1   技术支持:DedeCMS